近一年来,聚焦女性视角的电影变得很多。
基于韦恩斯坦事件记录女性工作困境的《助理》,讨论女性堕胎问题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未怀孕》,女同题材的《菊石》,记录底层女性漂泊的《无依之地》,控诉女性有罪论的《前程似锦的女孩》,等等……
而在这些同题材作品之中,《女人的碎片》应当算是表现得最好的那一类了。
摄影、故事把控、观点、演技都没有明显的短板,甚至有不少非常亮眼之处。
故事发生在美国波士顿,正值入冬的9月。
镜头贴近凡妮莎扮演的玛莎,与拉博夫扮演的希恩这对情侣。
悲剧终于让两个人,伴着细雪分道扬镳。
桥依然会合拢,苹果树也终究枝繁叶茂。
只是失去的,逝去的,破碎的温情脉脉,也只能在回忆与想象中被慢慢拼凑。
故事从一开篇的前半个小时,就牢牢攫住了观众的关注。
开头修桥工人希恩赶回家中,老婆即将生产。
因为家境一般,所以老婆妈妈帮他们买了车。
尽管如此,夫妻二人还是琴瑟和谐。
下面这一段非常精彩——
妻子玛莎突然开始宫缩,希恩打电话给之前的助产士芭芭拉打电话。
但是芭芭拉说正在帮别人生产,很快会过来。
希恩安慰玛莎,给她讲笑话,玛莎的状态好了一点。
但是这个时候羊水破了,玛莎的疼痛也在逐渐加剧。
此时,另一个助产士伍德沃德来帮助玛莎生产。
虽然此时玛莎的胎位和开指包括婴儿的心跳都很正常,玛莎已经快难以忍受疼痛了。
于是,伍德沃德建议玛莎先泡一个澡。
和希恩彼此相拥的玛莎,暂时战胜了疼痛准备生产。
伍德沃德此时却无法听到胎儿的心跳,并让希恩给医院打了电话。
在几个人的努力之下,孩子还是诞生,并且发出了哭声。
就在大家都松一口气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身体变紫,此时救护车才姗姗来迟。
这些,都在一个长镜头当中。
这段镜头自然是有剪接的,不过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相对而言很紧凑的事件,并通过室内的长镜头,实现一种近乎全景化的叙事。
正是因为这一段是全片最为核心的部分。
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助产士虽然有变动,依旧尽心尽责的工作,都因为婴儿之死这件事而开始扭曲。
我单独拿这一段出来讲,更是为了展现一下这种情绪反复波折的叙事。
稍微梳理一下,在这段22分钟左右的长镜头中,事件正向与反向竟然来回变换了十次。
宫缩痛苦(坏)
->电话联系助产士(好)
->助产士无法及时赶到(坏)
->希恩安慰玛莎让玛莎放松(好)
->羊水破裂,更加疼痛(坏)
->另一个助产士来到(好)
->玛莎已经无法忍受疼痛(坏)
->泡澡,音乐,希恩的安抚(好)
->胎儿没有心跳(坏)
->胎儿诞生,有哭声(好)
->婴儿身子发紫(坏)
所以开头的这一段,算是剧作+摄影+演技三者的完美融合。
流畅的镜头之下故事也波澜起伏,人物也在这段时间内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与情感纽带,我很喜欢这一段。
关于长镜头,本片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用到。
开头,希恩一路从工位回到车上。
玛莎旋转上楼的长镜头(这段拍得是真的漂亮)
玛莎妹妹带男朋友回家里,一段室内多人长镜头。
这段的调度很不错
包括结尾小孩上树摘苹果的镜头。
除了镜头之外,凡妮莎和拉博夫都奉献了令人信服的演技。
长镜头最考究演员的持续带动情绪的能力,希恩和玛莎在浴缸里执手相依的部分两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非常到位的。
而后面希恩与玛莎渐渐行远的生疏与离别,亦各有风味。
拉博夫近来丑闻不断,不管是暴力倾向还是酗酒等等,从《变形金刚》进入大家视野的拉博夫走上了一条非常崎岖的自我堕落的道路。
但是话说回来,单论演技,拉博夫确实没话说。
从13年的《女性瘾者》到16年的《美国甜心》,再到《花生酱猎鹰》《女人的碎片》,拉博夫证明了自己在驾驭角色这点上的功底。
(如果不是自身作风问题,拉博夫靠这个拿个奥斯卡男配提名应该还是可以的)
扮演玛莎妈妈的艾伦·伯斯汀,在片中情感大爆发的那一段也很赏心悦目。
妈妈是个老戏骨了,当年《梦之安魂曲》里母亲的那个角色,就惊为天人。
然而镜头与演技,终究是为了叙事服务的。
而本片因为婴儿之死引发的事件涟漪,蔓延到了很多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玛莎的生活与工作,她与希恩的情感在这之后也开始如断崖般疏远。
另一方面,家人力争对助产士伍德沃德的诉讼,又让全片有了更多的内蕴。
母亲和玛莎在厨房里的这场对峙,在我看来,就是本片最大的分歧。
失去婴儿的玛莎虽然痛苦,但是她希望能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逐渐度过这段伤心的时刻。
她反感家人那种”必须找一个凶手绳之以法“的做法,因为这样会不断撕裂她的伤口同时也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母亲的那段话则表明,她希望玛莎能正视这个问题。
婴儿的死亡定然是哪里出现了疏忽,而助产士难辞其咎,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实这两点,看上去都没有错,只不过是面对伤痛的态度罢了。
玛莎在最后的庭审之中,其实还是选择了站出来直面这一事件。
只不过她并不想用这场审判,去伤害一个没有大错的助产士。
婴儿的死、和她最初在家生产的选择、和他老公的支持、和助产士片刻的疏忽、和婴儿本身的身体状况等都有关系。
没必要真的找到一个凶手,因为悲剧是由一个个选择的锁链构成的,谁都难辞其咎。
在本片中,还有着三个值得关注的意像:细雪、大桥、苹果核。
先说说细雪。
本片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慢慢入冬,河面有了浮冰。
最后春天来临,河面重新汹涌蓬勃,这显然就是用气候来展现事件下行的状态。
十二月气温变冷,希恩开始重新喝酒,他试图带玛莎出游的计划未果,玛莎对做爱也毫无兴致。
一月份河面开始出现浮冰,玛莎和希恩也越发生疏,希恩和玛莎的律师亲戚成为炮友,玛莎也在夜店混迹,曾经为了生孩子而买的健身球,也被烟头戳破。
二月份河面完全冻冰,玛莎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希恩在母亲金钱的怂恿之下也伴着小雪永远离开了玛莎。
而到了三月份气温开始回暖时,我们能看到法庭外的阶梯上还是有残雪。
此时的玛莎选择面对过去,并放弃对助产士的指责,自己种下的苹果种子也开始发芽。
四月份,她在桥上撒下女儿的骨灰,意味着她终于慢慢释然。
也许伤痛还存在,但是时间终将让一切烟消云散。
那么为什么要说”细雪“呢?
因为电影有一幕非常漂亮,就是玛莎和她姐姐说话的时候。
那时户外正飘着小雪,阳光照射下,如同万千细小的星光。
平时电影里大多是雪花纷飞,很少能见到这种如此细腻的雪沫飞扬的镜头。
接着说说大桥。
影片第一个镜头,希恩就在修桥。
那个时候他还如此爱着玛莎,希望桥修好后,他们还未出世的女儿能第一个登上这座桥。
每次时间的推移,桥就又建好一点。
只不过这桥后来大概也不是希恩在主导着去建了,所以曾经他想用这一座桥来表达对女儿的爱意。
然而桥建好了,人却离开了,大概希恩想着,没有了女儿,之前的热忱也就没有了意义。
然而,结尾玛莎还是在桥上撒下了骨灰,算是女儿迟来的一次造访。
不过,桥在本片的含义也不仅仅如此,希恩和他的律师炮友介绍了有些桥坍塌背后的原因,就是共振。
当外界的频率与自身振荡频率一样时,就会产生震荡的叠加引发灾难。
而如果我们把玛莎看作是一座桥的话,她本身冷处理的方式,虽然一直心有挂念,然而至少还活得下去。
但是随着来自丈夫,来自家人的不断干预,他们就仿佛不断逼近她本身所敏感的这个谐振频率一般,让她走向了不知所措,濒临断裂的边缘。
最后,是这个我们前面会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的苹果与苹果核。
婴儿去世后,玛莎突然喜欢上了吃苹果,并且后来开始找书去种苹果。
最后的庭审上,她回答说当时闻婴儿的味道就像苹果的香味。
这时我们反过来看她的举动便能知道,她对苹果的执念其实是对女儿的一种无声的怀念。
苹果核的发芽,便也有了更多新生的意味。
最后那个苹果树的镜头,亦是她最美好的梦想。
她闻着像苹果,一定也喜欢吃苹果吧。
我吃苹果,会不会就能离女儿近一点。
苹果树长成了,女儿大概就会回来吧?
《女人的碎片》可以说是今年的《婚姻故事》,却更加平缓,也更加私人化。
同样聚焦一对曾经恩爱夫妻情感的分崩离析,孩子同样既是纽带又是导火索。
《婚姻故事》显然对“婚姻”这个话题有着更多的探讨,《女人的碎片》则是面临悲剧之后重整人生重新出发的心路旅程。
冬天,会来,也会再过去,哪怕在严冬之中,也有美丽的细雪飞扬。
大桥,无论有没有这个曾经热衷的修桥人,也都会如期合拢。
苹果,吃掉后还有核,也许有一天,这个小小的种子,也能结出同样香甜的苹果。
长镜头中构建出来层层圈圈的家庭空间里,一个女人在默默地将她的心重新拼合。
一集流口水两集要犯罪,满屏的肉欲谁顶的住啊?
打破华人电影纪录,这是今年最牛X的电影,没有之一
顶级卡司,口碑爆炸,终于等来这部“年度十佳”
好片等你一起「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