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

也谈「第一」
对于何者为第一部香港新浪潮电影,说法不一而足:1976年的《跳灰》有着新浪潮电影的各种特色,却早于浪潮形成面世;《茄哩啡》制作于浪潮初起之时,但手法较接近商业电影;而比《茄哩啡》稍迟推出,由徐克导演的《蝶变》则被视为新浪潮电影的定义之作。

到底哪部才是真正的第一部新浪潮电影?
类型重塑
武侠片一直以来都是香港的电影主流,无怪乎两部早期新浪潮的重要作品—徐克的《蝶变》(1979)及谭家明的《名剑》都以此作为颠覆对象,玩转武侠类型,前者更是经常被引用的例子。
犷暴之风
暴力元素可带出强烈的电影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香港逐渐步向繁荣,人们的心灵却愈感空虚迷失,电影暴力正好用以传达种种负面情结。
妒火燎原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造就几许情爱故事。早期的香港电影总把情欲爱妒列为禁区,直至思想叛逆、喜反传统的年轻制作人出现,禁忌终被打破,爱欲场面成为了早期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阴司结界
长久以来,恐怖电影担当着诠译人们自身焦虑与恐惧的角色。八十年代的新浪潮导演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魑魅魍魉除了成为他们当时探索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媒介,更为往后香港的跨类型恐怖电影开辟新路。
非忠非盗
新浪潮导演多喜欢拍罪案片,除了因为罪案片有票房保证外,还因为它是讨论现代社会道德议题的最佳平台,罪案片亦因之多年以来均是香港的主流电影类型。
烈女青春
大银幕上,年轻少女曾几何时是贞洁的象征;六十年代受西方思潮影响,貌美清纯的少女被封「玉女」,显示出香港对少女近乎膜拜式的推崇。惟至八十年代,种种社会问题令玉女神话幻灭,而致出现以少女成长创痛作隐喻的电影。这类电影试走偏锋,票房及评价亦出现两极化的结果。
人伦新序
中国传统伦理观确立数千年,亘古到今,以「家庭」为故事背景的文艺创作多不胜数,香港也不例外,但到了新浪潮时期,电影人却以各自对家庭的理解,以各自的手法,作各自的表述。
手起刀落黄义顺
黄义顺走在香港新浪潮之前,发挥在新浪潮之巅。十七、八岁在邵氏接触到并钟情于剪接,得名师杨柏荣指导,1971年以廿四岁之龄成为香港最年轻的电影剪接师。曾与几位前卫导演如孙宝玲、龙刚和唐书璇合作,参与过《飞女正传》(1969)、 康城入围实验短片《迷》(1970)、《再见中国》(1974拍成,1987公映)等片的制作,了解到不同电影类型和导演的美学取态。

黄义顺是新浪潮得令的剪接师,多位导演的首作都由他操刀:梁普智的《跳灰》(1976)、章国明的《点指兵兵》(1979)和翁维铨的《行规》( 1979)等,可谓间接塑造了早期新浪潮的影像风格。 1979年加入香港电台,仍以健健之名「秘捞」,参与了许鞍华、严浩多部名作。这次选映顺哥七十至八十年代的作品,回顾他的剪接历程。
剪接师雪美莲
雪美莲十五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受父亲影响,向往电影艺术。 1976年到巴黎第三大学修读导演伊力‧卢马的电影制作课程,备受赏识,后加入其团队,由剪接助理做起,此后至2007年卢马的最后一部电影,均为其御用剪接师,从未中断。

除剪接外,雪美莲亦具编导才华, 先后完成九部短片及一部长片。在她的作品中,影像、诗歌、音乐等均被纳入电影语言,与卢马对艺术的重视不谋而合。雪美莲曾为不少香港电影如《酒徒》(2010)、《点对点》(2014)、纪录片《河上变村》(2015) 等操刀,也与中国纪录片导演杜海滨次合作,参与制作、剪接《1428》(2009) 等作品。

七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电影涌现,那边厢的雪美莲亦在法国开展其电影事业。她的作品仿佛与香港新浪潮电影遥相呼应。